国乐系弹拨二教研室举办古琴名家讲座
2024年6月11日晚19:30,应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弹拨二教研室邀请,新蜀派著名琴家俞秦琴在教学楼403为国音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我的古琴教学观”的讲座,与国音师生及古琴爱好者们分享了其从艺生涯,以及对古琴地域性流派风格特征、演奏美学理念、教学方式等问题的体悟与思考。讲座由国乐系黄梅副教授主持。
一、从艺生涯
俞秦琴老师叙述她的习琴之路,最早是受到其父母的影响。俞老师的父亲是蜀派古琴传人俞伯荪,母亲秦学爱是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蕙心兰质,雅好古琴。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俞秦琴自6岁起便在父母的耳提面命下学练古琴,为她的琴艺生涯打下根基。在学琴之路上,前辈琴家如査阜西、吴景略等对她的鼓励和传授,也是她在操缦之路上坚定求索的动因。及长,俞老师便求学于中国的大江南北,师从吴景略、林友仁、许健、葛瀚聪等多位琴家和学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琴学理念和演奏风格。
二、新蜀派
俞秦琴先生的琴艺传承自蜀派,蜀派素有“蜀声躁急”之称,以雄伟霸道的演奏风格闻名。俞老师在蜀派原有的审美风格和琴曲曲库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四川地方戏曲、民间说唱音乐和地方器乐乐种的音乐特征,并融汇对川地自然景观和生活气息的自我体悟,在保留蜀派古琴“老味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古琴走手音行腔味韵的情感表达,丰富和提高了蜀派原有风格和音乐处理的趣味性与表现力。因而被古琴学者唐中六誉为“新蜀派”。
俞老师现场演奏了蜀派的《流水》为在场师生直观呈现蜀派琴乐风格。
三、教学观
俞秦琴老师通过对自己学琴过程的审视和对音乐学院与传统琴人教学方式的对比,取长补短,借鉴扬弃,形成了自己的古琴教学观念。她认为,老师教授学生,最重要的是通过一切方法去调动学生自我内心当中对琴乐的感知与领悟。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俞老师经常通过对弹和唱谱等“声情并茂”的教学形式来让学生感受琴乐表现的微妙之处。而这些微妙的音乐处理,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俞老师认为,无论专业学琴还是业余爱好者,基本功的训练至关重要,学琴人应当对琴的弦位、音位、徽位进行集中性的大量训练,从而达到烂熟于心;而弹琴时应当学会将力量完全集中于指端,身体其他部位则要尽可能的保持松弛,在松弛状态中持续施力;在教学过程中,俞老师常常引导学生对古琴的音色表现形成清晰的认知和有意识的运用,从而丰富琴乐的表现力;而依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的不同,俞老师也会要求学生学习视唱练耳,为学生灌输曲式结构等西方音乐知识,以锻炼学生从结构层面审视琴乐的能力。
而在琴外之功,俞老师也会带领学生四处游学、访学,实地感受山河风景之壮美,地域风情之异同,激发自我的生命情感并注入音乐;通过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尤其是学唱,来丰富古琴行腔走韵的变化和味道。而在师生相处之道上,俞秦琴认为,老师和学生是相互选择的,而这选择的过程包含了老师与学生观念的认可和交融,相互认可是师生之间教授与学习道路上顺畅无阻的关键因素。
讲座结束后,黄梅副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她表示,俞秦琴老师是她的启蒙老师,而俞老师的教学观念、方法都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她的教学实践中也包含并传承着俞秦琴老师的理念。俞老师作为在艺术上卓有成绩的琴家,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是她成就艺术高度的根本原因,黄老师希望在场学生能够学习这种精神,不要因为当前的成就而驻足。“山穷疑无路,回首又一峰”,虚怀若谷,敢于破而后立,勇攀琴艺高峰。
来源:国乐系
撰文:赵峻铎
设计:刘一达
审核:彭双印